全国免费咨询热线
0755-2832 4235
每年暑假,“研学”、“游学”都是避不开的热门话题。疫情之下也不例外。可是,经过梳理发现,这些出去所谓的“研学旅行”,未必是正经“研学旅行”。国家积极扶持“研学旅行”,是,没错。但是市面上研学旅行承办者五花八门,组织来一群学生,可能只是图经济利益,并不是冲着学习来的,美其名曰“研学旅行”!但其实,充其量就是个“研学游”。
那到底有什么区别呢?
原国家旅游局于2016年12月19日发布的《研学旅行服务规范》(以下简称《规范》)明确指出: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,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,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,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,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。
从这个定义看,研学旅行侧重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,这就与市场上所谓的“研学游”有着本质区别。其次,从研学旅行服务提供方来看,《规范》也明确规定,一个研学旅行服务项目中,服务方应该有主办方、承办方、供应方,三方各司其职。主办方,即有明确研学旅行主题和教育目的的研学旅行活动组织方;承办方是与研学旅行活动主办方签订合同,提供教育旅游服务的旅行社;供应方是与研学旅行活动承办方签订合同,提供旅游地接、交通、住宿、餐饮等服务的机构。就当前研学游的市场来看,教育机构、旅行社、商业机构等组织的研学游中,基本就是“三合一”,自然也就无所谓“提升学生素质”的研学目的,更谈不上国家支持鼓励的研学旅行。“第一文旅眼”智库专家认为,按照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发布的《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》,机构必须具备相应资质才可承接研学活动,并且遵循教育性、公益性、实践性、安全性等四个原则才能称之为“研学旅行”!
目前市场上,许多“研学机构”并不具备“研学资质”,它们组织的“研学游”,不过是打着“研学”的幌子招徕顾客,实际与普通旅游项目无二。不同的是,以“研学”为名,可以享受诸多政策红利,还可以在家长、学校面前,要一笔高价。
概念被混淆,为营利乱象丛生
国家支持政策纷至沓来,千亿蛋糕摆在眼前,引得众人都想试图分得一杯羹。公私立学校、教育培训机构、旅行社、留学中介机构、专职游学机构、网络电商平台……各类玩家纷纷加入。各机构为拓展业务边界,硬是把“研学旅行”做成了“研学游”。首先各种承接者五花八门。“研学”跨教育和旅游两个行业,旅行社有旅行资质,但是不具备教育资源,培训机构倒是可以教学,但是又不具备旅行资质。最保险的做法是申请教育资质和旅行社双资质。组织不规范;价格虚高;只游不学;各类安全、秩序等问题层出不穷。
出路:严管研学游,准入研学旅行
专家建议,可以参考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的管理模式,需要申报取得相应的服务资质。比如,留学中介资质是由教育部、公安部和工商部门联合核准并管理,那研学服务资质,可以下放到省一级审批认定并公布,由教育部门、旅游管理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三家核准,并承担相应的监管职责。“严格规范准入资质,一方面让家长、学校认清什么才是‘研学旅行’,花了钱真的能享受到‘研学服务’;另一方面,也为管理和事后的追责提供便利。”“第一文旅眼”智库专家认为,“涉及到未成年人,涉及到中小学生,就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核心关切,严格一点,仔细一点,也是社会的普遍共识。”这样一来,对擅自开展研学旅行的机构,各地教育、旅游主管部门,可以会同当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查处;同时,也为各大研学基地,提供了服务和配合的依据,对于不规范的“研学游”,大可拒之门外。其实,做旅游的,推出商业性的“研学游”无可厚非,也算是合法的商业服务,只是不要拿政策扶持的“研学旅行”忽悠人、欺骗消费者就行。否则,也就成了“挂羊头卖狗肉”。
总之,桥归桥,路归路;商业归商业,公益归公益。才是不忘国家支持鼓励研学旅行的初衷。
上一篇:研学旅行对孩子的教育有什么好处?
下一篇:最后一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