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免费咨询热线
0755-2832 4235
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:
在研学旅行中,学生们可以真实的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感受革命的光荣历史,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,在祖国大好风光、悠久民族历史、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感知中,教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、爱国主义教育、革命传统教育、国情教育自然水到渠成,学生对党、对国家、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自然得到激发。这个时候家与国、历史与现在不在是一个空洞的口号,不再是停留在印象中的符号,而是内化于心的精神力量,也会学生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得以形成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以培育。
从教育层面,有利于培养核心素养:
语文课上,经常有老师指责学生写作文千篇一律,没有真情实感,地理课上,经常有老师叹息学生没有见过真实的山川河流,这是学生缺乏经验的例证,经验是认知的基础,是理解的条件,是观念表达的背景,研学联系本质上属于经验性课程,其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和动机,以活动经验为中心培养兴趣,解决问题,锻炼能力,其经验是和体验的形成与获得,是任何学科课程无法比拟的。
鲁迅是我们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最常见的一位作家,他所写文章的内容和我们今天的生活还是有距离的。在鲁迅故里开展的研学旅行,同学们可以亲眼见到他笔下的百草园——“不必说碧绿的菜畦,光滑的石井栏,高大的皂荚树,紫红的桑葚;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,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,轻捷的叫天子(云雀)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......”当学生和鲁迅笔下的场景与人物亲密接触后,文字便不再是单调的文字,而是会成为鲜活的影像,学生也可以更加理解一代文豪的人生历程和思想境界。
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存在这样的问题:接受学习依然盛行,死记硬背、机械训练依旧大行其道,学服从教,教服从考,学生兴趣被压抑,学生的主动性、独立性、创造性被限制。
然而,时代拒绝“书呆子”。新的课程改革提出要建构崭新的学习方式,即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,乐于探究,勤于动手,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、获取知识的能力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”。这 就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,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,从只是单纯知识学习变为手脑并用、学思结合、知行合一的学习。研学旅行的学习方式正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。
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:
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是新时代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,也是国家事业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。
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然不是仅仅在教室和校园内就可以获得的,必须走向自然、走进社会、面对生活;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一定不是被动的听讲可以获得的,必须开展主动的研究,如问题式学习、项目式学习。研学旅行是以旅行体验为形式,以研究性学习为目的的校外教育活动,通过提供自由的活动空间,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,通过提供丰富的真实情境刺激学生多种感官,更能引发探究欲望,可使学生构建智力持续发展的认知体系,促进创新发明能力的发生。
美国作家理查德·洛夫(Richard louv)在其著作《林间最后的小孩——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》中提出,当儿童与自然和社会切断联系时,身心都会发生紊乱,出现“自然缺失症”。而最初的教育,就是与自然、社会融合为一体的。研学旅行链接视觉教学和社会实践,可以说让教育回归到了本源。借助研学旅行的教育形式,可防止学生患上自然缺失症,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从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说,研学旅行有助于中小学生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、学会学习、健康生活、责任担当、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的养成。
注:本文章选自网络,如有侵权,联系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