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yang:sitetitle/>
研学旅行文化的前世今生
2021-04-08 阅读次数:1418

游学 ,就是学子远游异地,求师问道,寻求真知之旅。“游学”一词出自《史记·春申君列传》,曰“游学博闻”。在中国,游学活动起源很早,史学记载则是出现在春秋时期,以孔子为先,一大批士子穿梭于各国,游说诸侯,期望传播自己的学术理念,发挥才干,实现理想抱负,推动历史的进程,社会的进步。据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,孔子周游各诸侯国长达14年之久,一生遍及卫、陈、鲁、宋、郑、蔡、楚诸国,现在好多地方都有孔子遗迹,就是这个原因。不只孔子,先秦时期的“子”级人物无一不是“游”出来的,墨子、庄子、孙子、孟子、荀子、韩非子等,全都是著名“游士”。

微信图片_20210408154451.jpg

汉魏时,读书人游学之风更为盛行。这一时期,最典型的人物是二十四史之首《史记》的作者司马迁。司马迁20岁即开始远游各地名山大川,从当时的京城长安出发,出武关(今陕西商县东),经南阳,在南郡(湖北江陵)渡江,抵达长沙,来到屈原自尽的汨罗江江边,凭吊诗人……历时数年,司马迁把大半个中国都“游”了。

微信图片_20210408154447.jpg

唐、宋、明的游学,继承了前朝的“游士”遗风,功用变成了主要是闻达知识、以文会友和谋取仕途,同时也带带来了学院文化的兴起,各学派士子聚在一起谈经论道,推动了学术的传承与发扬。唐朝之所以是个盛产诗人的朝代,与唐朝开放性的思想和人们可以经常四处游走有关。除了李白,还有杜甫、白居易、骆宾王、杜牧等。书院文化里,著名的书院有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、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、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、河南登封太室山的嵩阳书院、湖南衡阳石鼓山的石鼓书院。这些书院的学子经常往来,交流彼此书院的文化,促进学术的融合和发展。这些书院文化又来又延伸了很多别的文化,如文学作品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等。

近代游学受到西方的影响,由官方主导,将访游、漫游性质的游学转变为“留学”。游学活动从国内走向国外,开阔了国人的视野,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转变。鸦片战争之后,清政府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去学习西方的科技和军事知识。这批人中踊跃一大批的人才,如甲午海战的邓世昌,指挥军舰撞向日舰,为国尽忠。后来也有私人留学的学子,对封建王朝的封建本质彻底看透,转而走向革命的道路,推翻了满清王朝,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历史的新纪元,推进了历史的进程。

微信图片_20210408154432.jpg

中国自古以来,就非常重视游学对人格培养和知识形成的重要作用,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更成为了中国传承至今,家喻户晓的教育古训

子曰:父母在,不远游,游必有方。严复说:“大抵少年能以旅游观览山水名胜为乐,乃极佳事。因此中不但怡神遣日,且能增进许多阅历学问,激发多少志气,更无论太史公文得江山之助者矣。”在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与悠久的历史人文景观之中,游学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触,一种经历的感受,一种人生的感悟。唐代诗人陈子昂《登幽州台歌》中:“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。念天地之悠悠,独怆然而涕下。”这种抒发情怀的诗,绝不是一个宅男所能写出来的。

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,这棵幼苗,随着世界发展进程而产生,依托科学系统化教学的灌溉,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,逐渐长成的一棵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的大树。远方的画卷已经展开,号角已经吹响,让我们一起出发。游学的世界,是外面的世界,是未来的世界,是我们心中的世界。


(网络转载,如有侵权,联系我们。)

上一篇:研学游,更要“研学优”
下一篇:研学旅行如何确保 “研有所得”?

首页 课程体系 联系我们 免费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