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学营地,换个名头游玩、换个地方学习,名不副实、学游“两张皮”现象的存在,导致参与研学旅游的学子、游客体验感不佳。我们来看一下研学旅行应该如何从粗放发展走向精细融合?
问题1:一些研学旅行跟传统旅游在内容方面几乎没有区别,甚至只是把带队人从导游换成了老师。纵观目前的研学旅游市场,各种“游而不学”或者干脆就把研学旅行等同于普通旅游以及“夏令营”“冬令营”的现象层出不穷。
解决办法:
开启“教育+旅游”模式,把师生带入“跟着课本游中国、观世界”的行走大课堂,如世界遗产研学等。
遗产研学旅行“精细融合点”:传统旅游式研学转向教育化研学
走一条推动文脉传承与价值弘扬、增强文化自信的研学旅行可持续发展之路,是我们目前正在探索的。要求注重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,从教学到体验、从选题到成果展示,紧扣土司文化内核,而且根据不同年龄、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不同课程,让传统的旅游性质研学转化为如今的考察探究式、体验式研学,真正实现从旅行到研学的跨越。
以文脉传承为宗旨,行之有效。
研学旅行的目的,是让学生获得在校园以及书本外的新知和感悟。海龙屯土司遗址位于孤峰耸峙的龙岩山巅,没有便捷的交通,学生来此研学旅行只能徒步攀爬,是建强体魄与锤炼意志的一次行旅,学生更能体会冷兵器时代古人的军事理念和智慧,以及劳动人民的勤劳和伟大,相信劳动方能创造奇迹,促进学生尊重劳动、热爱劳动良好品德的形成。
问题2:当博物馆、科技馆变成研学点,日常普通的参观也成了“科普研学旅游”。目前大多数“科普研学游”并没有根据小学、初中、高中不同学段制定研学旅行目标,有科普课程的研学旅游活动也缺乏针对性和系统化设计。
解决办法:
制定具体的研学旅行课程计划,要有详尽的课程目标、课程安排。不仅要根据学段特点,开发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,更要结合地域特色,开展多学科、多界别的有深度融合特征的课题式设计。
科普研学游“精细融合点”:课题式研学、探究式旅行
在研学旅行活动的实践当中,“课题式研学、探究式旅行”是最主要的执行方式。紧密结合不同年级的教学大纲,把STEAM(科学、技术、工程、艺术、数学)教育作为拓展元素融入研学课程,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掌握“观察问题——信息采集——动手研究——逻辑推理”的过程,而这一过程也正是科学研究的过程。
学生不仅获得了独特的旅行体验,还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,锻炼了科学思维能力,培养了用科学研究方法发现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问题3:研学旅行过程中, “走马观花”“旅行暴走”等现象并不少见。特别是历史文化类线路,缺乏沉浸式体验。实践的缺乏,导致参与研学旅游的学子并未真正参与其中,学习浮于表面。
解决办法:
打造沉浸式研学游,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现代科技、文创手段,通过文化氛围营造、互动式活动体验,提升历史文化研学的代入感、体验感。另一方面,研学不能停留于感官体验的满足,更重要的是沉浸在实践和互动的体验当中。
课程化研学游“精细融合点”:“用文化把旅游做成教育”重在实践
体验生活,了解社会,认识自然,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,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旅游“实践体验”功能的研究,加强对旅游与实践教育课程的重要关系、旅游企业在完善实践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,加强对旅游作为全民“终身教育”,建设“学习型社会”的重要形式之一的研究。
建议:
研学机构:营造良好情境,加强示范引领。研学机构、研学基地应联合学校创设情境,积极为学生开展研学旅行营造良好情境。秉承“快乐优先,深度体验为主”的原则,以户外教育思想为指导,通过项目引导的方式,设置半结构化的学习活动。从氛围渲染、活动线路设计到活动场地、场景设计等进行合理设计打造,烘托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氛围感和仪式感,让学生在交往互动过程中切身去感受、去体验,提升研学体验度。同时进一步发挥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,从基地研学旅游的情境体验、研学课程与线路设计、研学导师的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,树立研学旅游项目示范标杆。
要想实现研学旅游的高质量、精细化发展,必须重点关注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:
一是产品体系的精细化开发。研学产品的供给方要深刻认识研学旅游的特性,尤其是研学需求的特性,从需求出发,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研学的产品序列,并成为多类型、多层次、多主题、多阶段的研学旅游产品谱系;
其中,研学系列课程的开发、研学解说系统的提升、研学活动与体验项目的设计是核心,也是区分专项研学旅游产品与普通“贴研学标签式的”旅游产品的根本区别。
二是组织运营的精细化。实现研学主体(尤其是学生群体)从学校到研学目的地的空间位移,有赖于组织运营的畅通与精细化管理。从长远来看,研学旅游的组织运营应该依赖于中小学校、旅行社、高等院校还是其他专门机构,需要进一步探讨,更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引导与约束。
三是主题化推广与品牌化塑造。研学旅游的内容广泛,但要想实现研学旅游的精细化发展,必须强调主题化产品的开发及推广,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品牌化塑造。红色革命文化,长城、长征、大运河、黄河文化,都可以成为重点打造的研学主题及品牌方向。
四是监管的及时性与常态化。国家相关部委不仅要给出政策的引导,更要在研学旅游发展实践中,强化适时监管与动态调控,形成研学旅游的监控常态化机制,从而从制度上保障研学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。
( 网络转载,如有侵权,联系我们。)
上一篇:美国夏令营如何平衡“玩”与“学”?
下一篇:研学旅行课程如何生活化?
行走世界 游学四方 让孩子与世界同步成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