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yang:sitetitle/>
“后疫情时代”,应如何安全开展研学旅游
2021-01-21 阅读次数:1156

一、疫情让“千亿级”市场按下“暂停键”

研学旅游发轫于欧洲,成熟规范于日本,1946年“修学旅行”就已纳入日本正式课程。

相比欧美发达国家,我国的研学游市场起步较晚,但市场需求旺盛,发展速度较快,内涵也在逐步丰富。2018年教育部等11部门颁布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;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旅消费的意见中明确提出“开发文化体验旅游、休闲度假旅游、研学旅游等业态产品”。

“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和旅游产业跨界融合,研学旅行市场需求不断释放。”曾博伟拿出一份数据:青少年占全球游客总量的20%。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人数超过2亿人,假设一半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旅行,包括一两日游的春假、秋假以及寒暑假出游,这一市场容量都不可限量。

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一项调查,80%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对研学旅行很感兴趣,人均花费能接受在3000-10000元的比例占8成。估计未来3-5年,研学旅游市场将达“千亿级”规模。

今年一场突发疫情,给千亿级研学旅游市场按下“暂停键”,但给行业带来一次“洗牌”机会,也让亲近自然、寓教于游的研学旅游更被接受。面对“后疫情时代”旅游业期待全面复苏的现状,省旅游协会会长张卫国表示,“适应旅游消费的新需求、促进旅游产业的新融合、创造旅游供给的新业态、建立文化自信的新时尚,发展研学旅游正当其时。”

二、警惕研学游过热,宜走向“精耕细作”

不过,随着研学旅游热起来,给行业带来了一系列不确定因素。跟记者同行的一名南京旅行社负责人就“戏称”:“现在朋友圈全在做研学游,蝴蝶博物馆‘摇身一变’研学点,以前的房车营地现在改个名字就叫‘研学营地’。”

这样的“过热”同样引发业界的警惕。价格虚高、名不副实、卖弄噱头等问题,一直困扰着行业的发展。比如有的旅行社通过“中间人”打通关系与学校合作,一些研学项目“中间人”的返点就高达20%-30%;还有一些研学游承办机构甚至都不具备相关资质。

从学校层面,对于研学游的态度也不一。论坛上,很多业内人士都提到,在课程形式上,有的学校还停留在春、秋游的层面,认为只要把学生带出去旅游一趟就算完成了任务,结果导致“只游不学”,有的学校则是把学生带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学习,结果造成“只学不游”。

在曾博伟看来,研学旅游需从“粗放发展”走向“精耕细作”。他举例说,不能将组织中小学生旅行团参观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校园等教育资源观光游,就等同于研学旅行。研学旅行的载体是旅行,核心是研学,关键是针对特定市场,通过课程将现有的文旅资源、旅游产品从研学角度做新的开发与组合,增设新内容。比如,绍兴开发的“跟着课本游绍兴”、河南少林寺将武术培训与旅游相结合都是很好的尝试,这方面,文旅资源、教育资源丰富的江苏有着天然的优势。

“课程设计研发既是重点,也是难点。研学旅行课程不仅仅只是走出校门这么简单,还要做到游、学兼备,并分学段、分年龄段设计目标,有针对性地开展。”全国休闲标准化委员会委员、无锡市旅游协会会长王洁平表示,这就要求课程既满足教育规律、又要符合市场逻辑,还待各方合力开发。

三、完善“研学+”供需产业链

研学旅游运营主体的规范化迫在眉睫。与其让市场“野蛮生长”,不如让企业担纲运营,推动研学旅游全域覆盖、优势融合已成为业界共识。“我们的目标是打通一条服务定制、全民皆宜的‘研学+’产业链。”城建文旅集团领导认为,把研学旅游当作“基点”,打造“城旅”金牌课堂,可延伸研学高端定制化服务,开展产业研学,提升社会不同群体的“研学+”辨识度,逐步实现从“研学旅行在当地”到“素质教育在当地”的全民转换。

某市的实践与目前研学旅游从国外到国内、从单一到多元、从浅表到深层三大趋势相契合。作为一项系统工程,研学旅游需要政府、学校、企业、景区、协会等合力推进,构建和完善产业链条,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、监督和评价体系。论坛当天,省旅游协会发布江苏研学旅游服务与管理规范,对研学旅游示范区的基本条件、设施与服务、安全管理、认定与推广等进行了详细规定。

专家认为,面对适应新常态、拉动新消费的现实要求,发展研学旅游还需着力解决好现实存在的“学”和“行”脱节等问题。


 网络转载,如有侵权,联系我们。)

 


上一篇:研学旅行课程如何深度融合学科课程?
下一篇:如何通过红色研学传承红色基因?

首页 课程体系 联系我们 免费咨询